close

參加APA生態導覽志工培訓已經邁入尾聲了,我最大的收穫就是一次次被那群深愛生態環境的人所感染,引領我進入他們所愛的生態世界,讓我也陷入其中愛不釋手。聽著他們用自己對生態的註解解說,同時倘佯於生態世界中,不自覺自己也會愛上這片生態。然後我的心跟著沸騰,好希望趕快讓大家都可以知道喔!

 

 

其實這最大的收穫是我報名參加志工培訓之前從來沒想到的收穫,但當初來的動機現在也想不完全了。印象中是無薪假的時間多到我腦袋idle太久,開始出現幻想:想充實自己,想回饋社會,想變成生態達人,想$#@?......想著想著腳已經踩進S201

 


還記得開訓第一天的課程上蝴蝶爺爺的課,他為我們講解如何幫人家做生態導覽,講課的方式真令人拍案叫絕,課堂上我當下心裡OS:真是來對了!可是不知道是不是要營造對比的感覺,下一堂課竟然喚起我高中夏天在教室上課準備應付聯考的記憶,我就記得授課內容很多,從北到南包羅萬千,可是內容到底是什麼我完全記不起來了......痛苦的高中回憶押(Orz)。畢竟我以前對生態環境的知識領域沒有什麼機會接觸,所以聽到這麼硬的課程,壓力不自覺就跟著來了。

 

 

幸好往後的課程不光只是坐在教室,老師還會還帶領我們走到"自然"這間大教室上課。跟坐在教室上課比起來,我只能說:天然ㄟ尚好啦!倒不是說教室上課沒意義,但生態的東西光靠老師跟你講拿投影片給你看,都比不上你親自去看他、去觀察他來的直接有趣。另外生態有趣的就是每個人看的角度或心態不同,所給予他們的註解也就不同。如果單靠圖鑑上的描述來認識我們的生態環境,每個人對我們的生態描述都像定義一樣死板,那豈不抹殺了造物主的創意巧思!

 


我記得有次去植物園賞鳥看到夜鷺,老師提到有次他帶小朋友看到了夜鷺,老師因為要小朋友觀察牠,就問小朋友夜鷺長什麼樣子,沒想到小朋友竟然說牠是台灣的企鵝!我Google了一下,對於夜鷺的特徵描述千篇一律的類似這樣:「頭上、背部為帶有光澤的藍黑色,並有 2~3 根的白色飾羽,位於後頭部。胸、腹、翼等處為灰白色,足部為黃色,雌雄鳥外觀相同。」

 


不論你喜歡哪種說法,重點是夜鷺在你心中的那個樣子!

 

 

透過課程安排我累積了不少次的"跟團"經驗,但每次出團仍不自覺會有預期心理,預期今天的"團長"是一位熱愛生態的人,他是想把好東西跟我分享,而不是一股腦的往我身上倒一大堆學名。雖然培訓就是在養成我們的專業知識,可是我發現回到家後往往我還記得住的東西就只剩今天的"好東西",而記不住的那些反而成為了我的壓力來源。畢竟我對那些東西沒有產生特別的興趣情感,要記住他的名字真的是沉重的負擔。這樣的感觸在我跟過"青蛙公主"團後特別深刻。青蛙公主給我的感覺就是那些青蛙就是她的好朋友,她是在向我們介紹她那群朋友。例如"拉肚子吃西瓜"蛙,連原本生澀難記的學名都可以像是對這隻青蛙的形容詞標籤一樣貼切。隨著老師的介紹,我也認識了這群"老師的朋友",發現牠們可愛的地方,自然而然我懂得尊重牠們、愛護牠們。

 


培訓的課程結束了,但這也代表我們即將投入志工導覽工作的開始。希望藉著培訓這段時間我所學的,以及親身感受到的東西,能分享給更多人,讓大家更認識我們的生態環境,也共同珍惜這份大自然給我們的禮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coGuide 的頭像
    EcoGuide

    自然生態導覽

    EcoGui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